在广安市前锋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正成为区域发展的靓丽底色。前锋区人大常委会精准发力,以有力监督推动项目落地,以高效履职促进产业提质,为绘就“产业新城 康养前锋”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图景注入强劲动能。
监督固本,织牢文化传承之锦
人大监督,根植于实、聚焦于细、发力于要。区人大常委会将非遗保护作为文化铸魂的关键一环,组织部分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深入宕渠双竹连响传承基地、代市竹编传习所等地开展专项监督,提出建议50余条,推动桂兴唢呐、代市舞龙等17项非遗从“抢救保护”走向“活化利用”。“经纬竹丝之间,编织的是历史,更是乡亲们的致富之路。”一位代表在调研代市竹编时感慨道。
监督的触角同样延伸至红色热土。围绕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代表们深入永光仪器厂旧址、三墩坎烈士墓、萧家大院联络站旧址等地开展监督,详细了解保护现状。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持续推动下,红色文化挖掘与利用全面纳入旅游发展规划,一批红色研学路线和沉浸式体验项目陆续推出,真正实现红色基因与文旅产业的有机融合,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搭桥献策,汇聚民智创新之线
人大不仅是权力运行的监督者,更是凝聚共识的“连心桥”。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根植人民优势,激活文旅融合的一池春水。
乡镇人大成为打通非遗传承“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支点。在代市镇,人大代表化身“非遗推介官”,推动非遗进村社、进校园、进节庆,年均开展展演活动50余场,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在桂兴镇,代表助力“桂兴羊肉”成功入选“省级天府旅游美食”,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上万元。
文艺界代表则成为文旅创新的排头兵。区人大代表李革推动宕渠双竹连响登上春晚舞台,极大提升了前锋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她一直致力于民间优秀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直接促进了相关技艺的保护与创新。
“家”“站”平台则成为汇集民智的关键枢纽。全区9个“家”、17个“站”持续标准化运行,今年以来接待群众7100余人次,收集文化旅游类建议60余件,“家”“站”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聚力赋能,绘就产业振兴之卷
推动文旅融合,最终目标是服务区域发展、造福人民群众。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与党委同向、与人民同心,持续为文旅高质量发展赋能。
紧扣省委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决策部署,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推进四方山康养旅游度假区建设,破解规划、土地等难题10余项,推动康养养老中心、林下露营基地建成运营。近日,四方山康养旅游度假区正式开门迎客,夏日音乐啤酒节、灯光秀等活动精彩纷呈,展现出康养文旅的蓬勃活力。
聚焦项目引擎,监督视线紧盯西渝高铁(前锋段)、镇广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交通是文旅发展的命脉,必须全力保障。”通过调研视察,区人大常委会提出建议30余条,推动解决项目难点堵点,加快构建“外畅内联”的旅游交通体系。
着眼长远动力,区人大常委会推动“旅游+”融合发展战略落地生根。代表们建议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深度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场景,优化“吃住行游购娱”体验,推动前锋从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这些建议正逐步转化为具体举措,持续释放文旅经济新动能。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前锋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紧扣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广安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决策部署,守护文化根脉、做强旅游引擎,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继续绘就更加绚丽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