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则鱼聚,林茂则鸟栖”。今年以来,武胜县人大常委会围绕“产业突破年”,紧扣县委“八件关键事”关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立足人大职能,主动担当作为,聚焦市场主体关切,突出问题导向,创新监督路径,致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采取“座谈交流+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模式,形成《市场主体诉求清单》精准交办;
组建专业化商事审判团队,涉企案件执行到位率68.45%,企业司法满意度达98.21%;
聚焦融资难点商对策,今年以来,武胜县各金融机构已累计向实体企业发放贷款49.22亿元。
“解剖式”调研 直击企业痛点
“近年来,武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开办餐饮店一件事’改革,让业主开店审批用时缩短了不少,但还需要持续改进,如用餐高峰停车较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部分门店客源流失。”县人大经济委调研时,百家千喜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金桦这样说道。
为此,县人大调研组聚焦重点行业,采取“座谈交流+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模式,先后走访20家企业,收集政务服务、要素保障、政策兑现、金融支持、法治护航五大类问题23条,形成《市场主体诉求清单》精准交办,全力帮助企业疏通堵点痛点。
“我们开展调研,不仅要听掌声,更要听呼声。”县人大经济委主任委员韩胜文介绍,针对企业反映的政策兑现慢、融资渠道窄等问题,县人大已建立“问题交办—进度跟踪—结果评议”全流程监督机制,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应、事事见实效”。
“靶向式”监督 护航企业发展
涉企案件办理质效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标尺”,直接关系企业生存发展与市场信心。县人大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执行周期长”“财产保全难”等问题,以“靶向监督”方式深入县人民法院调研涉企案件办理质效。
县人大调研组了解到,县人民法院通过创新“繁简分流”机制,缩短涉企案件审理周期,通过“活封活扣”方式帮企业盘活资产。但在执行环节,部分案件因财产查控周期长导致企业资产闲置,信用修复机制也滞后于企业需求。
对此,县人大调研组提出“建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创新信用修复机制”等监督建议,要求县人民法院将涉企案件办理与县委“八件关键事”紧密结合,注重“快审快结”与“审慎善意”有机衔接,推动县人民法院完善“活封活扣”柔性执法,对履行义务的企业实行信用修复“白名单”,避免“一个案件办垮一个企业”。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曾勇均表示,该院已根据县人大调研组建议组建专业化商事审判团队,涉企案件执行到位率68.45%,企业司法满意度达98.21%。
“协商式”交流 助力企业融资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氧气”,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供持续动能。
4月15日,武胜县人大常委会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工作座谈会,组织农商行、农行等金融机构负责人和部分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聚焦融资难点共商对策。会上,针对企业反映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难”问题,会议立足实际提出:“建议构建政企银一体化信息平台,整合税务、社保、供应链等数据资源,帮助金融机构精准评估企业信用。”这一建议得到与会企业代表积极响应。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红星指出:“金融机构要结合天然气、大雅柑、蚕桑等重点产业,推出更多定制化金融产品,提供专属投融资方案,让‘融资难’企业焕发新活力、‘卡脖子’项目跑出加速度、‘潜力股’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今年以来,武胜县各金融机构已累计向实体企业发放贷款49.22亿元,同比增长45.16%。
“集成式”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
“总体来看,全县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要素保障多维发力、金融赋能创新突破、法治环境持续优化,但是仍然存在政策兑现不及时、涉企案件执行效率不高、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人才引进仍需发力等问题,需认真对待,加以解决。”4月24日,武胜县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形成审议意见,提出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法治护航营商环境、构建多元金融生态、要素保障夯实基础、打造“气聚武胜”品牌5条建议。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付松柏指出:“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县人大将持续跟踪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打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生态。”
从企业车间到审判法庭,从银企对接到制度革新,武胜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履职重点,先后对18个部门营商环境工作开展监督,提出相关建议23条,为厚植县域经济营商沃土、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作出了人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