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县蚕桑产业发展要想走得更远,不能只沿着传统的蚕茧到丝绸这一条路走,还要探索更多发展路径,这是我们此次调研的目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德胜镇上坪蚕桑产业核心示范区调研时,武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付松柏有感而发。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紧扣县委关于蚕桑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武胜县人大常委会于2024年5月启动了武胜县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承载历史,面向未来,扛起蚕桑大县担当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武胜县便以蚕桑产业为依托,书写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辉煌篇章。据武胜县《蚕桑志》记载,到20世纪90年代,全县养蚕农户达到18万多户,年产干茧2000余吨,武胜县成为南充地区第一、四川省第三的产茧大县。截至2023年,武胜县已建成标准化现代桑园3万亩,全县桑园面积达4.5万亩,建成养蚕大棚36.59万平方米、标准化小蚕共育室1.56万平方米,茧款收入超亿元。
然而,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何将武胜“中国蚕桑之乡”称号传承下去,带动群众勤“茧”致富,成为了摆在武胜蚕桑产业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县人大常委会积极作为,将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纳入2024年度工作要点,旨在通过深入调研,摸清现状,找准问题,为蚕桑产业提档升级提供科学参考。
脚踏实地,调研先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月至6月,调研组从本地产业公司、合作社到蚕农家庭、田间地头深入走访,实地考察蚕桑种植、养蚕技术、产品加工及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全县蚕桑产业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发现了不少问题与困难。
“现在活路不好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活路都是找老辈子做的。”猛山乡万民村业主夏小平向调研组反映到,“而且,今年春天我的春蚕上簇前农药中毒40多张,亏了7万多块钱,今年又挣不到啥子钱了。”除此之外,还有蚕种引进质量无保障、养蚕机械化投入不足等相关问题,不同程度影响了群众创业激情。
为借鉴先进经验、寻求解决办法,7月10日,县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带队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与来宾市忻城县考察学习。这两个地区成熟的蚕桑产业循环经济链,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市场运作模式,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忻城县围绕经济、生态、文化蚕桑发展主线,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化蚕桑产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将认真总结本次调研内容,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参与调研的县人大代表赵金梅表示。
锚定目标,砥砺前行,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建议对现有的桑园基础设施需求进行统计,应重点对水源、生产便道等亟需的基础设施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建议政府要引导龙头公司进一步担当社会责任和产业促进责任,积极承担产业发展责任,带领蚕农养好蚕、赚到钱。”“建议产业链条向精品服装、家纺领域延伸,打造独具特色的蚕桑丝绸产业集群,更好地带动地方发展。”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调研组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武胜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包括完善引进优质蚕种等系列机制、加大奖补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现有品牌建设、强化科学技术支撑等,为进一步发展武胜县蚕桑产业提供了参考。
接下来,武胜县人大常委会将紧紧围绕“一定要把蚕养好”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运用好调研成果,为武胜蚕桑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武胜县蚕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