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迎来了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的8名青年学子,他们在此进行了为期两个半月的实习,亲身体验了一场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生动课堂。
据悉,这是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迎来的第3批实习生。市人大常委会与西南政法大学自2017年开展校地合作以来,不仅在地方立法、干部培训等方面有着密切交流,而且在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方面也深化合作,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触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大“初印象”:庄严与使命
在实习见面座谈会上被问及对人大的认识,同学们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每年都要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要将老百姓的声音带到大会上,反映给党和国家。”
“人大可以制定法律,规范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
“政治书中提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感觉人大是一个既神秘又庄严神圣的地方。”
……
座谈会后,实习生们参观了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室、机关办公区,认真聆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选举任免权,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每一项工作都关乎发展大局和民生福祉。”
站在常委会会议室里,凝视着庄严的国徽,大家对即将开始的实习工作充满期待。
人大“新体验”:触摸真实的民主
随着实习工作不断深入,停留在文字上的“民主”变得更加具象化。
在法工委实习的杨舒涵参与了《广安市城乡污水处理条例(修订草案)》的文稿起草工作,感触很多。“实地调研了解情况、收集建议,召开主任会议、部门工作座谈会,反复修改法条文字,每一个环节都细致严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我深刻感受到法规的制定、修订不是出台冰冷的文字,而是要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幸福。”
“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常委会会议人事任免工作的筹备,从人事任免议案提出、资格审查、会议审议和表决到宪法宣誓,每一个流程都庄重、严肃、规范。当宣誓人在国徽下庄严宣誓时,我顿感热血沸腾,对法治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信也更加坚定。”在代表工委实习的熊蚋苑说道。
在研究室实习的何思静主要参与了办公室简报、新闻稿件编写等工作,她说:“一开始我以为人大就是开会机关,但接触到人大的宣传工作后,我改变了看法。通过许多深刻、鲜活的文字和视频,我们正在讲述人大故事、传递民主声音。”
一段时间的实习后,同学们对国家机关履职过程和民主形成了更加立体而深刻的认知:“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搞花架子,而在于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习“真感悟”:制度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
实习即将结束,“零距离”接触国家权力机关的履职过程后,大家对民主法治的认知和理解不断深入。
“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立法调研的每个细节、监督问效的每个环节、代表履职的每个瞬间,这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显著优越性所在。”在办公室实习的张曦月说道。
“通过实习,我系统了解了人大制度的历史脉络和广安市人大常委会的履职实践,亲身感受了民主决策的过程,让我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我将把在实习期间学到的民主理念、法治精神、工作作风融入学习生活,争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者、推动者。”黄华林表示。
“我们应该肩负起新时代法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钻研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类民主实践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培养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何思静表示。
青年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与西南政法大学深化合作,搭建民主实践平台,让更多青年学子走进机关、感受民主,在他们心中播下民主法治的种子,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开出更多绚烂多彩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