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药以安为先。食品药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
开展执法检查,历来是广安市人大常委会监督“菜单”中的“硬菜”。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顺应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新期待,通过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两法”)实施情况,进一步查找两法在贯彻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漏洞和薄弱环节,督促整改到位,用法治利剑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周密部署 为执法检查“把好脉”
2022年以来,全市出动检查人员8642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7341家次;2019年以来,共检查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12437家次,查处案件1480余件,罚没款合计1299余万元……自两法贯彻实施以来,我市食品安全、药品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然而,两法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如何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期间又有哪些典型经验和案例?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两法执法检查指向明确,很有必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印发监督工作计划,将检查两法实施情况纳入监督议题。2月28日,召开执法检查工作会,成立执法检查组,发执法检查方案,明确执法检查有关事项。
为提升执法检查效果,执法检查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条文,与政府相关工作部门进行深入对接,了解相关工作和专业知识,确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情况、药品价格管理及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等执法检查重点。
“准备充分、组织有序、重点突出,这次执法检查各环节工作依次递进、环环相扣。”执法检查组成员、市人大代表唐利平表示。
靶向发力 为执法检查“开好方”
当前,广安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是食品监管面复杂程度较高、食品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药品监管基础较为薄弱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
“带着问题去看,对着法律条文去查,靶向发力,执法检查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执法检查工作会上,执法检查组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贺宗飞掷地有声。
执法检查组坚持问题导向,紧抓食品药品安全突出问题,采取听取汇报、定点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查清病灶、对症下药,推动执法检查提质增效。
“市场里的蔬菜、肉类、水产有没有每天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纪录在哪里?检测数据是否公开?”
“药店规章制度是否健全?从业人员是否有资格证和健康证?医疗废物是否按规定处置?”
……
1个多月时间,12次明察暗访,53个检查点位,执法检查组先后深入各县(市、区)的超市、农贸市场、学校食堂、食品生产企业、餐饮服务单位、医院、药房、诊所、药品经营企业、市场监管所等现场点,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对症下药,现场提出建议意见并督促整改落实。
“针对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我们认真梳理汇总,区分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当下可解决的问题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分门别类、找准对策,拿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执法检查组副组长、市人大民宗外侨委主任委员朱小龙说。
监督问效 为执法检查“拿好药”
4月6日,检查组召开执法检查座谈会,着重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通报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问题清单化,是本次执法检查的一大特色。执法检查座谈会后,执法检查组提交了两法的执法检查报告,以清单形式详细记录了检查过程。问题清单为下一步明确责任、建立台账、逐个销号。
“本次执法检查,发现存在食品安全法普及有待深入、食品安全监管尚需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不高等问题。”市人民政府相关分管负责人表示,针对这些问题,赓即责成相关部门全面开展自查自纠,逐项整改。
“我们针对网络销售食品、保健品、大宗农产品采购平台等薄弱环节,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刘健表示,同时加大农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开展制止餐饮浪费、农资打假、“春雷行动2023”、“守护天府粮仓”等专项行动,重拳打击违法行为。
4月24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检查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转交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同时向社会公布。
9月5日,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检查两法实施情况存在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我们以执法检查为契机,对反馈的问题照单全收,逐一研究、逐一整改、逐一落实,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刘健表示,下一步,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针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持续用力,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细化工作举措,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水平,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们也将紧盯重点难点,对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持续开展跟踪监督,督促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好执法检查成果,尽心竭力筑牢食品药品安全‘保护墙’,坚持不懈捍卫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