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首次被提升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并列的地位。
近年来,市委全力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全面对接重庆,主动靠拢,同城融圈,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加快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区、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市人大常委会闻令而动、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人大独特作用和优势,与毗邻重庆各区县人大一道共建机制、同向联动,积极探索川渝人大协作新路径。
建协作机制
圈定联动合作目标任务
2020年10月,全市100余名乡镇人大主席在武胜县进行了为期4天的集体学习,而此时,距离市人大常委会与北碚区人大常委会签订《重庆市北碚区人大常委会四川省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仅一个月时间。
“举行乡镇人大主席学习班,是为了更好担起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使命。”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坦言,市人大常委会与重庆市渝北区、北碚区、长寿区、合川区、垫江县人大常委会签订了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明确支持毗邻乡镇人大主席团开展对接联系,联合组织开展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只有不断增强乡镇人大主席的履职本领,才能更好地推动协议落地落实。”
事实上,2020年9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就主动与毗邻的重庆市渝北区、北碚区、长寿区、合川区、垫江县人大常委会对接协商,分别签订“1+5”合作协议,同唱“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紧扣探索跨省域一体化发展主题,着眼广安市党政与重庆市相关区县党政层面议定事项落地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定联动方式、定协作内容,构建协同助力“双圈”建设长效机制。
“合作协议明确共同建立联席会议、热线联络、人大机关交流互动等机制,开展联合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联动开展重点监督、乡镇人大主席团对接联系等合作。”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分别衔接、联系重庆市及5个区县人大,强化统筹协调,巩固联系机制,推动两地人大协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累计明确联动协作共识意见24项,得到双方党委政府一致肯定和转化应用。
近年来,渝广人大系统共召开联席会议13次,就助力明月山绿色发展、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助推川渝高竹新区建设、渝广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等联动发力,促进渝广人大合作走深走实。
不仅如此,校地协作也在不断深化。“市人大常委会与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聘请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参与立法调研、立法论证等,为地方立法、理论研究等提供智力支撑。”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高校学者在《邓小平故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过程中提出意见建议50余条,邀请西南政法大学专家学者参与《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草案)》调研论证、立法起草等工作。
强同向联动
促进渝广协同融合发展
2022年,在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力提出《关于支持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的议案,市人大常委会将其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深入走访调研、多方合力推动,不断促进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
“将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作为重点督办建议,足见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视程度。”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总体方案》出台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先后与垫江县人大常委会联合视察明月山农文旅融合及产业发展工作,与长寿区人大常委会联合考察五华山康养项目,与北碚区人大常委会联合调研缙云山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方面体现人大担当。
立足地方人大职能职责,紧扣共同关切,市人大常委会与毗邻重庆区县人大常委会协同开展监督,聚焦青山绿水、基础设施等方面,推动渝广协同融合发展。
2022年1月1日,《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决定》同步施行。以“四川条例”+“重庆决定”形式共同保护嘉陵江,是川渝两省市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首次协同立法尝试。
“市人大常委会把水环境治理和保护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来办,连续15年接力‘问水’,共护碧水清流。”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协助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与合川区人大常委会联合视察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广安市、邻水县和长寿区人大常委会联合视察大洪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在守好一江清水、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发挥人大作用。
基础设施方面,市人大常委会与合川区、北碚区、长寿区3地人大联合视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作,与渝北区联合调研南北大道建设、渝广重大产业补链、延链和强链等情况,推进和监督政府加大对外互联互通规划建设力度,共同呼吁争取上级更多资金和政策,共同为服务“双圈”建设出实招、定实措、增实效。
抓合作重点
助力新区建设成势见效
“这个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开到了家门口,比以前方便多了。”近日,在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中心,邻水县高滩镇居民张孝全一边办理业务,一边感叹:“以往,办理税费相关业务要往邻水县城跑,来回要花费1个多小时。现在,不仅节约了路程,还大大提高了效率,几分钟就办好了。”
张孝全的感叹,正是高滩镇所有居民共同的心声。
作为全国唯一的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肩负着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大使命。
“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四川、重庆两地人大常委会十分关注川渝高竹新区建设。”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新区设立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主任委员、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多次到新区调研;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省人大代表专项视察川渝高竹新区规划建设情况;省人大经济委召开专题会,围绕新区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具体事项,组织相关省直部门讨论研究支持措施。
渝广两地人大也不在断强化监督、通力协作,助力新区建设成势见效。2020年9月,广安、渝北两地人大召开座谈会,围绕助推川渝高竹新区开发建设开展深入交流讨论;2022年9月,重庆市人大财经委、广安市人大常委会联合调研川渝高竹新区建设;2023年3月,重庆市人大调研组赴广安专题调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达成6点协同举措。
2021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川渝高竹新区行使广安市级经济管理事权的决定》,明确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机构设立后,可行使市政府依法分批授予的经济管理方面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征收等事权。
目前,广安市级依法向川渝高竹新区赋权134项,邻水县赋权159项。同时,在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支持推动下,新区赋权探索、授权创新,以规划、管理、权限等18项重点领域改革为重点,形成了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公共服务、运行管理5个“经济活动一体化”和村镇管理、基层治理、社会保障3个“社会事务属地化”改革成果。
多年来,川渝两地人大还积极探索推进共同管理、联动履职工作机制,在常委会层面建立跨区域视察调研、联合式培训学习、协同式执法检查等履职工作机制。在机关层面建立信息共享、参谋协调、经验互学等服务保障机制。
聚代表力量
积极建言献策助推发展
3月29日,渝北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川渝高竹新区开展调研活动,并与市人大常委会达成协议,按照有阵地、有制度、有人员、有活动、有经费的“五有”建设标准,两地人大将指导和支持在川渝高竹新区设立跨省域“代表之家”,届时两地各级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为新区建设建言献策。
“代表之家是畅通代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渝广两地人大代表进“家”入“站”39次,走访企业、群众540余人次,协助解决园区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服务事项、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等问题86个,为民办实事127件次,代表主体活力得到有效发挥。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把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跨省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各方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主题,创平台、建纽带、抓活动,组织各级人大代表主动参与、共同发力,收到良好成效。
关于用优质的检察产品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关于将川渝高竹新区纳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改革创新试点区的建议……在今年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驻广安3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双圈”建设,推出了6条建议,履行了代表建言献策的神圣职责。
“2020年以来,人大代表聚力推进‘双圈’建设,积极建言,提出了一批质效并举的建议。”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如推动“关于支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加快建设川渝高竹新区的建议”纳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全团建议,“关于支持川渝高竹新区加快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建议”纳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全团建议,省人大常委会组建工作组跟踪对接办理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广安代表团在省人代会上提出关于“双圈”建设的建议共31件,其中“关于支持川渝高竹新区加快建设,打造跨省域一体化发展试验区的建议”“关于支持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的建议”纳入全团建议。
人大代表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面对高温缺电、疫情袭扰等风险挑战,渝广两地人大代表聚焦“双圈”发展大局,主动投身参与防风险、拼经济、搞建设等重点工作。邻水“5·9”疫情期间,广安市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共计8300余人参与到疫情防控一线,捐款捐物共计740万余元。重庆市部分区县人大常委会号召本地人大代表捐款捐物支援广安战“疫”,累计捐资捐物260余万元,彰显了“山水相连、守望相助”的渝广深情。(陈丽颖 龙俊帆 任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