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新修改的监督法新增金融工作监督内容,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金融监督工作指明方向。广安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监督法,2025年6月25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首次听取和审议地方金融工作情况报告,对全市金融工作进行全面检视。这标志着广安地方金融治理在人大监督下开启新篇章。
基础:“全链条摸底”确保监督精准性
精准监督的前提是全面掌握全市金融工作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将“摸清家底”作为首要环节,为后续监督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实地走访“穿透式”摸底。深入县(市、区)重点企业、农业合作社、银行网点及小额贷款公司走访调研,既了解企业融资的“急难愁盼”,也掌握金融服务的“堵点难点”,确保监督不脱离实际。
多方座谈“沉浸式”纳谏。组织财政、人行、金融监管等单位,20余家银行、保险机构及企业代表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全市金融现状及服务实体经济的短板展开深入探讨。通过政企银三方对话,凝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共识,为监督工作提供参考。
核心:“问题导向”锚定监督发力点
靶向监督才能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地方金融工作情况报告时既肯定成绩,也坦言问题,指出当前金融工作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性提出监督建议。
三大难点给金融发展带来挑战。信贷供需“错位”,企业融资条件与银行放贷标准不匹配,部分中小微企业“想贷却贷不到”。担保体系“乏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规模有限,对信贷的撬动作用未充分发挥,服务覆盖面不足。风险防控“承压”,非法金融活动更加隐蔽复杂,给金融市场稳定带来挑战。
三项建议为激发金融活力指明方向。撬动资本活水,推动组建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重点产业、项目及企业转型,破解资金分散、效能不足问题。激活担保效能,深化政银担合作,统筹各级资源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做大做强,降低企业担保门槛,扩大服务覆盖面。壮大地方金融,推动市级统一法人农商银行组建、恒丰村镇银行改革,通过地方金融资本扩容,增强服务本土经济的能力。
创新:“科技赋能+常态联动”提升监督效能
为避免监督“一阵风”,市人大常委会创新监督方式,构建常态化、智能化、全方位的监督体系,确保金融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常态化联动监督。建立与财政、人行、金融监管等单位的协同机制,形成“信息共享、问题共商、整改共推”的监督合力,防止政策执行“中梗阻”。
智能化动态监测。探索运用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对信贷投放进度、担保费率等28项核心指标实时跟踪。一旦指标偏离预期,系统将自动预警,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法治化刚性约束。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实施监督,督促金融机构合法合规经营;畅通民意渠道,让社会各界参与监督,使监督既“有力度”又“接地气”。
理念:“长效监督”助力高质量发展
“金融工作监督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法,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防控金融风险,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
据悉,市级统一法人农商银行将加快组建,组建完成后将成为千亿级企业,单户授信额度提升至7亿元,30亿元产业基金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赋能·共建双圈”融资对接会将架起银企合作桥梁。在人大监督支持下,广安金融正朝着服务实体经济更精准、风险防控更有力、改革创新更深入的目标稳步前行,为广安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