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的领头雁
发布时间:2009-06-22作者: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市人大代表蔡孝贵带领群众致富纪实
岳池县兴隆镇陈家梁村,一个典型的川东深丘小山村,地处偏远、土地贫瘠、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经济单一,多年来,该村群众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村里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于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的群众大多还维持在温饱水平。但近两年来,村里快速发展起了种草养牛产业和养牛延伸产业,基本形成了循环、优质、高效、环保、绿色的种草养牛产业链,种草养牛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农民群众看到了增收的希望,得到了经济的实惠。一个小山村,短短两年能够有这样大的变化,得于该村有个好的领头雁,他就是广安市人大代表、该村党支部书记蔡孝贵。
尽心尽力 助民增收
蔡孝贵,一个30多岁的朴实憨厚,还略带一点羞涩的农民汉子;一个从事过建筑、医疗等行业,有着大专学历的新型农民。面对家乡贫穷落后的现状和父老乡亲的信任,如何打破家乡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把山区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是他一直深思和困惑的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四川农业大学的张锦华教授。从张教授那里,他了解到山区养牛的优势和前景,得到信息和技术的指导后,他就着手发展种草养牛以及养牛延伸产业。发展之初,困难重重,村里群众已经习惯了靠天吃饭的日子,对山区的发展缺乏眼光和信心,不管蔡孝贵怎么动员和讲解,群众就是不为所动。怎么办?能提起群众养牛兴趣的唯一办法就是让群众看到真正的效益。于是他先从亲戚朋友和党员干部中发展,经过半年的示范带头,群众看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激发了群众养牛热情。群众没有资金,他就多次跑信用社,为群众争取党员农贷和小额农贷扶持,甚至拿出自己积蓄借给群众购买小牛;群众怕担风险,他就采取村上和自己出资贴息一年的办法;群众没有技术,他就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和开办技术讲座,手把手地教群众饲养和防病治病。经过艰辛的努力,群众养牛的信心增强,积极性高涨,养牛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村民王富强是一个一人吃饭全家不饿的单身汉,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蔡孝贵不仅在经济上支持他,还在精神上鼓励和引导他,如今,他不仅自己种草养了八头年,年收入2万多元,还积极充当买牛卖牛的中介人,帮助村民联系买卖生意,现在逐渐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发展产业 做大做强
为了做大做强产业,提高经济效益,蔡孝忠昼夜思考,多方联系,反复试养,终于成功地了引进了优良品种——西门塔尔牛,并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种植黑麦草、墨西哥玉米、大力士甜高粱等优质牧草,使养牛经济效益得到成倍提升。到2008年,全村已发展养牛户上百户,全村存拦牛上千头,并发展起了规模养牛户三十多户,全村每户平均增收近五千元,养牛产业已经成为了该村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都纷纷回家从事种草养牛业。
为提高种草养牛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蔡孝贵又牵头建立起了“种草养牛专业合作社”,负责种草养牛的技术指导、资金帮扶、种牛引进和销售协调,尽力为群众养牛提供科学、方便的服务。在种草养牛的基础上,蔡孝贵又着手发展种草养牛的延伸产业和循环产业,村里提出了“练山字经、做牛文章、建新农村”的口号,并在县和镇党委、政府支持下着手打造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的目标。全村已逐步开始实施种草养牛的三个产业链,即:种草养牛—牛粪制沼气—沼渣种果、种草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养鸡—鸡粪还田、种草养牛—牛粪种中药,三大产业链条已初步取得了经济效益,该村已走上了一个良性的发展道路。目前,该村的养牛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不但吸引了本村的群众入社,还带动了周边区县和乡镇的群众入社,全社现有农户200多户,参社人员达1000余人,在全市已小有名气。该村的种草养牛产业不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凸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找到了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
心系山村 不负厚望
当问及蔡孝贵为何放弃收入可观的建筑业和医疗业,而选择回乡为做农村工作时,他给我们讲了一段感人的小插曲。曾经在他准备启程前去考察西门塔尔牛时,村民误以为他将外出重返建筑业而放弃带领他们发展养牛,连夜提着鸡鸭、鸡蛋、大米、花生等来到他家,用最朴实的方式“挽留”他。望着一张张纯朴的脸,他感到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责任。讲完这则小插曲,他带着羞涩的笑容说道:我是山村的孩子,群众信任我,选我当人大代表和支部书记,是对我的信任和厚爱,我有义务有责任为家乡和农村的发展尽一份力,不辜负父老乡亲对我的期望,我一定要当好这个领头雁!
(汤晓红 苟秀英 吴波)
上一篇:心存鸿鹄勤奋进
下一篇:一个心愿未了的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