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的稻穗沉甸甸弯着腰,四川省人大代表、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岳庙村党总支书记王永生正踏着泥水印迹巡查稻田。远处收割机轰鸣里,村民们的笑语顺着风飘过来——这幅丰收图景,藏着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的履职故事。
改林为田,唤醒沉睡沃土
“这500亩红心柚林,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2023年初的村民大会上,老支书的叹息让王永生彻夜难眠。2012年种下的经济林因品种混杂、管护缺失,早已成了“低产包袱”。
王永生带着村两委班子扎进林子里,蹲在枯枝败叶间数挂果量,又辗转邻县考察低产林改造粮田项目。
“砍了果树种水稻?万一亏了咋办?”面对质疑,王永生带着村民代表去外地看高标准农田,指着齐腰深的稻秧算细账:“一亩地能多收300斤,还能在家门口打工。”
最终,挖掘机开进林地,王永生守在现场盯了三天三夜。当200亩平整田块里插上绿油油的秧苗,村民李建国抹着汗笑:“书记,你这魄力,咱服!”
年底算账,村集体增收20万元,58名村民务工收入人均超3000元。
治荒复耕,重焕田野生机
“那片荒地再不收拾,就真成放牛场了。”站在杂草齐肩的撂荒地前,王永生攥紧了拳头。全村200余亩弃耕土地,成了他挂在心头的“硬骨头”。
他挨家挨户敲开外出务工户的门:“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租金,还能保底分红。”
为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他带着测绘图跑部门,把村民签名的申请书递到工作组。机械开垦时遇上石头层,他带头抡起镐头;雨季排水不畅,他踩着泥浆挖排水沟。
村民张大妈送午饭到田边,看着昔日荒地长出青禾,眼眶发红:“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还能看见这片地长庄稼。”如今,这片土地年产稻谷18万斤,成了村里的“稳粮仓”。
修渠通路,织密服务网络
“灌溉渠堵了三天,半亩秧苗快蔫了!”2024年夏天的村民议事会上,王大叔拍着桌子诉苦。王永生当场在笔记本上画下沟渠分布图:“一个月内,保证让水能流到每块田。”
他领着施工队沿着老渠勘察,把U型槽铺设路线细化到米。资金短缺就去协调帮扶单位,技术不懂就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
当新修的机耕道通到田埂,65岁的李大爷开着旋耕机试了两圈,咧开嘴:“以前扛化肥要走二里泥路,现在车子直接开到地头上!”
如今的村里,3公里防渗渠像银带绕田,2.5公里机耕道连起家家户户。秋收时节,看着收割机在田野间穿梭,王永生站在田埂上掏出代表证摩挲——这红色证件的温度,早已融进脚下的泥土里。
稻浪翻滚时,他总爱蹲在田埂上听稻穗碰撞的声响。“代表不是头衔,是挑在肩上的担子。”他常对村两委干部说。从低产林里辟出良田,在荒草间唤醒生机,于泥泞处铺就坦途,他把履职答卷写在田垄间,而村民们丰收的笑脸,正是最鲜亮的评语。风掠过金色稻海,他的身影又走向下一片待耕耘的土地。